“快来测试一下你的借款额度”“开通借款功能就送VIP会员”……如今,不光各类购物App在“怂恿”消费者借贷消费,连一些常用的社交、办公、打车、订餐等生活实用类App都变身“金融App”,通过宣传“额度高”“利率低”“下款快”,来诱导消费者借贷。

据统计,在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21年Q1 App流量价值总榜的TOP10中,多达7个APP设有“借钱”入口。那么,这些热门App为什么“抢着”借钱给消费者呢?

工具类App也有借款入口

近日,有媒体记者逐个查询自己手机上常用的25款App后发现,其中有21款上线了借贷功能,包括电商、出行、外卖、视频类软件。其中,百度网盘、QQ音乐、名片全能王等App虽然没有专门借贷功能,但会跳转至其他借贷App下载页面或发布其他机构信贷产品的广告信息。

而根据公众平台“时代数据”统计,用户常用的36个热门App,包括社交类、电商类、内容类、生活类等,都开展有网络借贷业务。

其中,除了有“微粒贷”,QQ有“拍拍贷·极速贷”,支付宝有“借呗”“惠分期”“网商贷”,出行类App中,携程、去哪儿有“借去花”,滴滴出行有“滴水贷”;内容类App中,今日头条有“放心借”,腾讯视频有“小鹅花钱”,芒果TV有“芒哩·好贷”,爱奇艺有“小芽贷”;生活类App中,美团有“美团借钱”,饿了么有“饿用金”。

在开展这些业务中,网络平台大多通过自有资金放贷或者为金融机构提供助贷两种模式来切入借贷业务。

例如,美团App中借钱功能的放款机构由美团三快小贷和合作机构提供;百度有钱花的借钱提供方包括重庆度小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在助贷模式方面,网络平台为一些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导流,从而获得佣金。例如,“微粒贷”在河北的合作方有张家口银行,而饿了么的“饿用金”、携程的“借去花”借钱业务合作方中都有马上消费金融的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饿了么除了“饿用金”外还为其他6款借贷产品引流。

消费者应树立理性消费观

为什么各种App都变身“金融App”,抢着向用户放贷呢?

专业人士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消费向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品质型消费过渡,消费金融市场巨大,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各类互联网公司高度重视消费金融,并加大投入发展。

此外,头部App基本完成用户积累,到了流量变现的阶段,再加上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退出,各家企业都想从巨大的消费金融市场中分一杯羹。

这些看似便利的借款渠道却暗藏着风险。首先,网络借贷利率普遍高于银行借贷。一些软件虽然会标注“年利率7.2%起”,但消费者提供资料审批之后,实际执行贷款利率与宣传的最低贷款利率会有较大差别。

而据了解,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的消费贷、信用贷产品年利率普遍在5.22%到5.88%之间,在优惠期间利率还有机会打折。相比从银行贷款,即使借贷App宣传的最低贷款利率,也没有优势。

其次,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现象严重。5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报了84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共有48款网络借贷类App被点名。通报显示,网络借贷类App违规类型主要包括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等问题。

此外,这些网络借贷产品大多瞄准年轻人,造成部分年轻人养成过度消费的风气,甚至走上以贷养贷的道路,轻则影响个人征信,重者成为整个家庭的负担。

2020年底,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强调,消费者应了解网络平台贷款等借贷产品,知悉借贷息费价格、期限、还款方式等重要信息,警惕所谓“免息”“零利息”的片面宣传。同时,不要过度依赖借贷消费,更不要“以贷养贷”“多头借贷”。过度借贷往往导致资金断流,最终会使消费者个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

3月17日,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

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要求,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应比年化利率更明显。

(燕都融媒体记者 张静涛)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