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大家分享过我参加脱不花老师的沟通训练的学习心得。很多朋友听我介绍后都觉得这个训练营不错,我今天要告诉给你,它不仅不错,还是一颗摇钱树。

我先给大家算个账。

花姐的这个训练营的学费,是每人1699元,我参加的第二期,从APP上显示的数据来看,有6678人参加学习,所以这一期的学费收入就是1699×6678=11,346,922.00元,训练营是1个月的时间,所以就这一个产品,得到的月收入就上千万,而且,第二期刚结束,花姐就在招募第三期,似乎在一周之内,第三期就招募结束了,我有几位朋友都只能报明年的第四期了。我的天哪,一个月一期,一期一千万,一年十二个月,你算一算……

是不是很多搞培训的人看到这个数字都在疯狂的流口水啦!当然,也包括我。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沟通课,一个线下培训已经讲烂的课程,为什么在线上能卖这么好?是不是把线下课程录成音频放到线上,就可以创造这样的奇迹?

其实,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很多老师都把自己的课程搬到了线上,结果却水土不服。

我今天就站在课程设计师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线上和线下的课程究竟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很多线下讲课不错的老师,到线上就很不习惯?

为什么一些线上很火的老师,你去听现场,又容易打瞌睡呢?

摇钱树绝对不是那么容易就长出来的。因为课程设计本身又是一个体系性的话题,要展开聊,估计我可以和你聊三天三夜,这一期节目,我就选三个与学员关系最紧密的维度和你说说这三个维度是如何影响线上与线下的课程设计思路的。这三个维度是:时间、空间、关系。

时间

首先说说时间,也就是学员学习的时间,包括时间点的选择和学习时间的长度。

线下的学习,在时间这个方面好多年都没有怎么变化。基本都是以【天】为单位,1-2天的集中学习是最常见的。有些认证类的课程会是好几个1-2天组成,最后考试、拿证。现在很多企业考虑到员工工作时间的问题,也安排出了半天2-3小时的培训。但无论怎么变化,早上9点到中午12点,下午1点或者1点半到4点半或者5点,这样的以【天】为计数单位的模式,是现在非常普遍的线下课程的模式。

在这样的模式下,一节课基本就是60-90分钟。考虑到人脑的注意力时长是10分钟左右,所以我们需要增加很多的教学方法,讨论啊、练习啊,这样下来一节课之内,老师最多可以讲3-4个知识点。

而线上的学习,最开始流行的时候就是突出“碎片化”的优势。一节课时间很短,而且可以在手机上听或者是看,所以你坐公交、等地铁、开车、做饭、洗衣服、睡觉前等等,都可以听一段,听不完,暂停,明天醒了继续学。这样虽然感觉很方便,但是知识不是零食,想起吃一口,想不起不吃也没关系,碎片化学习最大的风险就是知识的分散度很高,学习的连续性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听了很多课,却感觉更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线下培训时间更集中,老师在课程设计时,可以把几个知识点打包成为知识模块,在一节课中完成交付,知识点之间原本的衔接性也会有助于老师的授课效果。而线上培训,受到碎片化的影响,老师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必须能将原来的课程大模块拆解成独立的知识点,在10分钟左右就讲清楚。

你可能会觉得,原来要讲1个半小时,现在只讲10分钟嘛,这是减法啊,简答啊!但是我想说的是,语言表达这个范畴内,无论是沟通、演讲还是授课,讲多容易,讲少难。要真正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拿我自己来说,线下授课,我做个PPT,大概想想我要说的话就行,但是线上课程,包括每一期的胡言楠语,我都要写逐字稿,每次的录制,其实我都是在念稿。因为我知道,作为听众的你,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听我说废话的。

所以从时间来看,线上相对于线下课程,精炼程度要求更高。

空间

再看看空间的影响,也就是学员的学习场合的影响。

线下传统的课堂里,无论学员是10人还是成百上千人,都被限定在一个空间内。台上有老师,台下有学员,而且教室里也不能随意走动,所以学员大脑思考的空间也就被限定了,也就是说学员的注意力会被迫的相对集中。就算现在有了手机,或者有些培训还会用电脑,但毕竟大家都在听课,你却低头刷,或者噼里啪啦的回邮件,老师不说什么,旁边同学的眼神也会给你很大的压力。

当学员的注意力由于空间原因被相对集中时,老师的课程设计也就相对容易,在抓住学员注意力这个维度上投入的精力就可以略微减少。

但是线上就很不一样了。学员听课的时候可能正在开车,也可能他在做饭,还有可能手机听着课,眼睛在看爱奇艺,键盘在打游戏。就算你在地铁上认真听课,可能也会被不时跳出来的消息提醒干扰一下。

所以,线上培训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学员不在现场的问题,而是我把它夸张的称作“多维空间”带来的影响问题。

学员的注意力可能被各种事情干扰,而老师又不能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做到“一心一意”,那么对于线上课程的设计要求就更高了。

再结合时间短这个维度来看,线上课程相对线下来说,就是需要在更短时间内,抓住听众注意力,完成一个知识点的清晰教学。

关系

最后谈谈关系。这个关系即是指老师和学员的关系,也是指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关系。

在线下培训中,老师非常喜欢组织学员讨论、交流、角色扮演做练习,与学员一问一答的互动更是非常常见。这些频繁的教学交互,即能够帮助学员理解掌握课程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老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在有些公开课里会见到,一个小组的学员他们关系很好,下课之前互加,有些同学也会要求加老师的。

由于线下与老师的互动距离更短,交流更直接,所以学员对学习的期望,除了课程内容有干货以外,对老师这个人的期待也是很强的。

因此,你会发现有的课程内容一般般,但是老师表现很好,现场会引导,会激发,甚至有时候就是因为老师颜值高,学员学习状态也不错,学习效果也不会太差。相反,有的课程内容很好,但是老师太严肃,对学员要求太高,或者喜欢怼学员,也有些是形象问题,就会影响学员学习心情,从而影响了最后的结果。

在线下有经验的老师,会在现场根据与学员互动的情况创造出新的教学内容,可能之前并没有准备讲,但是到了那个点,就自然而然讲出来了。可以说这是和学员共创出来的内容。如果一个老师只能按照PPT把课前准备的东西讲完,即使讲得分毫不差,你也不一定会觉得这是个好老师,或者这是一个好课程。

有意思的是,线上课程,音频课里看不到老师,视频课也只能在一个小屏幕上看到老师,学员对老师本人的就减少了一些,更多的会留意课程的内容,当然如果是音频课,老师的发音吐字,包括音色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在设计线上课程时就需要在内容上做更多更细致的打磨,让每一讲的内容都可以给学员带来价值。

那什么是学习的价值呢?

你可能对知识爆炸这个词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但是知识付费兴起后,我觉得这个爆炸的当量提升了若干个等级。现在似乎谁都可以说几句心理学概念,谈谈对量子力学的看法,说说商业模型、金融趋势,到处都看到“内卷化”这个词。换句话说,你的学员知道的东西比以前多多了,但,不一定很透。

所以,你的线上课程设计,要么在广度上能帮学员打通他头脑里杂乱无章的知识,帮他建立某个领域的系统认知框架。比如,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李筠老师的《西方史纲》,刘擎老师的《西方现代思想》对我来说就是这种感觉。

要么在深度上帮学员击穿某个领域的认知底层,加深他对这个领域的洞见,或者实操能力。刘润老师的《商业洞察力》,蔡钰的《蔡钰商业参考》就是这类课程,花姐的沟通训练营也是击穿类的课程。

无论是打通还是击穿,都要求课程设计师对课程主题和内容有更深刻的钻研和洞察。只是满足于已有的书籍,或者从别人搬砖过来,学员满意度自然不高。

所以,从关系来看,

线下课程,学员既注意内容,也会留意老师这个人感觉起来怎么样,有时候对老师的好印象会抵消一部分课程内容的缺失。

线上课程,学员会更在意课程内容,是否能打通知识、构建体系,或者击穿认知、优化技能。

总的来说,

从时间来看,线上更碎片,线下更集中

从空间来看,线上干扰多,线下更统一

从关系来看,线上对内容要求更高,线下则是老师和内容缺一不可。

这些不同要求老师具备知识的解构再重构的能力,也就是课程设计的能力。

无论是否有疫情的影响,线上培训都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线上线下优势融合则是未来培训更有可能的形式。

我们也愿意把自己在线上和线下课程设计的核心经验通过课程分享给大家。帮助每一位已经在讲台上,或者即将走上讲台的老师,把自己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对生活的深度认知变成优质课程,帮助更多人。

本周我们完成了课程设计线上训练营的第一期。楠哥的倾情演出获得了大家的好评,也有学员顺利开发出了自己的课程样板,并且准备进入第二阶段打磨完整课程了。

明年只要疫情不反复,我们也会推出课程设计的线下训练营,由我来主讲。

如果你想设计出属于自己的课程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欢迎你来参加。

你可以在今天的评论区留下你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明年课程报名的时候,我们会主动和你联系。

如果你有朋友想学习课程设计,你可以将这篇音频分享给他,请他也留个联系方式。

祝大家

圣诞快乐

新年快乐

—-THE END—-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