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地名

人类重要的历史活动,无法回避战争,许多科技进步背后最大的推手,亦军事需求,历次战争也遗留下丰富的实体地理景观,比如‘长城’,在一些特定历史区域内,地名必然留有战争痕迹,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古代战争频繁 ,形成了富有区域特色的军事文化地名, 此类地名分布广、数量大、类型还丰富。

常见的地名有军事设施和古军制、英雄与军事传说也算其中,有的地名是战争留下的遗迹,有的为抵抗外敌的防御性意识的体现,深层次反映人们对战争的心理和认识,此类地名在某些时候就像纪念碑。

以长城为依托的包括关、城、堡、寨、墩等的整体防御体系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bǔ】

区域位置见下图,县域图东侧隐约蓝色线条是黄河,吴堡县为榆林市最袖珍的县,面积还不足榆林市一个区的十分之一,人口仅8万,但好奇的是没与邻县合并管理,这就凸显地理位置重要性了。

这里扼秦晋交通之要冲,县城紧邻黄河曲流之处,由南拐西,水流变缓,成天然渡口,是陕北通往华北、华东的重要节点。

与吴堡隔河相望之地,名‘军渡乡’,同样以军事文化为地名

自然

黄土高原广泛发育的风尘堆积物的来源尚在研究中,吴堡县地貌表现出‘石山戴土帽,岩石裸露,沟壑纵横’,卫星图下满眼的侵蚀地貌,沟壑面积占全县47.2%,沟道3542条,崖坡土与石镶嵌着,沟深坡陡且地面破碎,考虑到水土流失,我国通常对超过25度的坡面,就要求退耕了。东南部侵蚀稍缓,近黄河,是目前县城所在地。

黄河遇黄土,触发陕西作家佳作频出,柳青、路遥,高建群,陈忠实,贾平凹是不是都很熟悉:)

吴堡县辖的几个镇逐一看过来,其地名中,峁,圪,塬、梁,沟多见,形象生动的反映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特点。峁-mǎo-顶圆坡陡山顶,圪-gē-黄土岗丘,塬-yuán-四边陡,顶上平的高地;

全国不同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专有地貌词

吴堡石城

把九曲的黄河描绘成一幅画卷,吴堡石城挺像一枚其中的印章,凝固千年历史。另为说明其坚固,有民谚“铜吴堡,铁葭州,生铁铸的绥德洲”相传当地妇孺口中。

繁华之后接寂寞,县署搬走后的石城,在本世纪初破败不堪,到处残垣断壁,令许多到访者目断魂销,新世纪的人们坚持探索,终找到生态立县思路,随着绿色的山水归来,石城再次苏醒,若思古之幽情,定要来的。

古老神秘的黄河文明,这窑洞里就有

民歌

苦焦贫瘠的是土地,豁达快活的是人们,山坎荒坡上,山丹丹花开的正奔放,这里有冒腾腾的好后生,俊旦旦的好女子,相遇相悦之际,唱出汉民族最多情的曲调,那高亢清亮,悠然的韵味,在尾部长长的拖腔里缠绵再缠绵,不留意魂就摄了去,因其随情景而唱,自由不羁,人们唤为‘信天游’。

多情生风情,痛快才吼喊

字形·字音

先谈字形,‘堡’字在没有造出来之前,古文中都是用‘保’字,既如此,仅列‘保’字,即可。

甲骨文字形可看出,‘保’,成年人怀抱幼子,本义为‘抚养’,后引申‘保护’,‘堡’是底部加上‘土’,成为形声字,专指‘城堡’。

‘堡’的字音,有三个:

①、bǎo-军事防守建筑:堡垒,城堡,桥头堡;

②、bǔ -有城墙的村镇,泛指村庄:吴堡,堡子,马家堡;

③、pù-同‘铺’,驿站(今用于地名):十里堡;

吴堡县,虽地处陕北,位于晋语区,却是一个晋方言和江淮方言混杂的‘方言岛’,同周围本地居民说话相异,同天津一般,究其原因,东晋末年,榆林这里,匈奴人建有大夏国,也就是‘赫连勃勃’和知名度很高的‘统万城’,在与东晋争夺长安的交战中,俘获了很多江南士兵为奴,设羞辱性词汇‘吴儿堡’,‘吴儿城’安置,再后世南民北迁实边等人口流动,也有定居者,所以‘堡’字的发音,来自吴语。

例如在吴堡县口音中,带有京剧唱词里核心发音,‘尖团音’,也就是部分韵母读的时候用牙齿头,让空气穿牙而过,舌头平着,称为‘尖音’,而北方人读这样的字则为正齿,舌头卷起来了,称为‘团音’,“有风即尖,无风即团”,今天在上海,若说谁上海话标准,必分出‘尖团’才被认可。

陕北吴堡,不同的灵魂在这里孕育,或漂泊,或坚守,能感受到一种拉锯地带独有开拓和扩张的文化精神,或许是从陕北婆姨的炽热坚贞的情爱观上,或许是吃铁咬钢刚巴硬正的黄河汉子那里,千年石头城,正默默看着我即将的到来。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